龙腾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龙腾小说 > 清十二帝疑案 > 清十二帝疑案之总说

清十二帝疑案之总说

至有人还写了《万金记传奇》,主考管不是姓方吗?方字去了那一不就是“万”吗,副主考官姓钱,钱字去了右半拉不就是“金”吗,《万金记传奇》,就是考官徇私舞弊。正主考官和副主考官撤帘之后坐了船走,士子在河边沿着这个船追,一边追,一边唾骂,往船上扔砖头,可见气氛之极。事情传到北京,顺治皇帝大怒,来年春天正月,把已经取中的举人统统到北京,在太和门前复试,重新考试。南方的士子,正月份,他们衣服比较单薄,在太和门前面,一个个在那儿做文章,答考卷,旁面还有大兵夹着,有的人是又冻、又害怕、又紧张,就哆嗦写不出字来。其中有一个人叫吴兆骞,是有名的江南的才子,他没有作弊,学问也很好,但这个时候,他太紧张了,就没答好。那就怀疑你是不是作弊了,就把他发配,把吴兆骞流放到宁古塔,一流放就是二十年。他这个朋友认识纳兰性德,就是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大学士明珠,纳兰性德跟他父亲讲这些事情,有人花了些钱提前把吴兆骞赎回来了。吴兆骞在边塞时间写了很多的诗,他是一个著名的边塞诗人,后来出了一个集子叫《秋笳集》。后来查清楚了,副主考官,那个钱开宗等徇私舞弊,顺治下令把他们一律处斩,就把副主考官有关的人处斩,这是当时震动全国的顺治丁酉科场案,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康熙五十年,辛卯科场案。还是在江南的乡试,这个科场案主考官姓左,叫左子蕃,副主考官姓赵,叫赵晋。考完了之后,也是士子哗然,抬了财神像到府学去游行示威。事情闹大了,康熙下令查,一步一步往上查,事情牵扯到江苏的巡抚,张伯行和总督噶礼。噶礼和张伯行就是总督和巡抚互参,康熙说减职,把总督巡抚减职,查,查到最后呢,查清楚了,交通关节是这个赵晋,有人花了钱在卷子身上写了三个字,答卷上藏了三个字,“其实有”三个字,考官看到这三个字就给他中了这个举人。结果赵晋,就是副主考官赵晋等五人斩首。因为这件事情跟张伯行没有关系,康熙也了解张伯行是清官,过去我在康熙时候讲过,张伯行,没有对他进行处分,这是一个案子。

第三个大案件,咸丰八年,戊午科场案。这是发生在北京顺天科场案。事情很简单,就是有一个人叫平龄,他考中举人了,这个人是票友,到场子唱过戏。当时的规定是优伶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第二,就说你是优伶,你怎么能得中举人了。这里边必然有交通关节,后来就查,越查越大,最后把责任追到大学士柏俊,抓了柏俊的家人关到狱里头,严刑拷打,然后给死了,死无对证,这个事情当时是端华、肃顺他们主政,奏到咸丰那儿,咸丰觉得证据不足,他们一定要杀,因为柏俊和肃顺他们不和,咸丰含泪杀了大学识柏俊。是中国有史以来因为科举考试作弊,杀了最高的一个官员大学士。咸丰死了之后发生了辛酉政变,慈禧掌权了,有一些人就出来说,说柏俊这案子是冤案,应当昭雪。慈禧说先帝咸丰他定的呀,没法昭雪呀,就让柏俊的儿子给他一个小官,这事情就算了解了,所以柏俊这个科场案应当说是一场很残酷的政治斗争,不完全是科场的事情。

这三个大的案子是清朝有名的科场的案子,就是科场里面也有腐败的事情,交通关节的事情,也有不公平的事情,但是总体来说许多贫寒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考中了举人,考中了进士,有一个参政的机会,参政的一条途径,也有它积极的一面。

清朝科举制度实行了112科,到底怎么评价?清朝的科举制度怎么评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一种说,说科举制度很消极,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是知识分子脖子上的一个枷锁。

另一种意见相反,说很好,西方的文官制度就是学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就是有人看到了它的消极面,也有人看到了它的积极面。怎么看待?

我认为清朝的科举制度,既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它消极的一面。清朝科举制度积极的一面,我想有这么几。

第一、满洲人,蒙古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四书五经,这样一来,就提升了满洲文化和蒙古文化。

第二,满洲、蒙古、汉军、汉员都一起参加科举考试,这就有利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第三,大量的汉族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些贫寒之士,他们通过科举考试,找到了一些途径可以参政,给他们多了一条出路;

第四,满洲人参加科举考试,他自己会满文,他要熟读四书五经,他就有条件把四书五经翻成满文。因为满文是拼音文字,按照他们的理解来翻成满文,后来西方耶稣会士,又根据满文的四书五经把它翻译成西方的文字,流传到西方,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第五,就有利于清初的社会稳定,因为清初汉人的一个反抗力量是很强的,通过科举考试很多人觉得可以和清朝政权合作,有利于社会稳定。

第六,清朝科举考试制度,一部分被西方吸收,有利于他们的文官制度,就是对西方也产生了影响,

第七。科举考试的很多可取的地方一直延续下来,所以对科举制度不能全盘否定。

但是,科举制度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它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科举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不考科学技术知识,还有科举考试的方式是八股文,于是,科举考试最大的弊病,就是扼杀了人们的科学精神和创造精神。

明清特别是清以来,中国落后于西方,应当说科举制度没有与时俱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科举制度有弊病,科举考试很难,很多人想要做官,通过科举考试这条路,走不通,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花钱买官,这个在清朝叫捐纳制度。

下一讲,我就讲清朝官员的捐纳制度。

大清王朝296年江山社稷,兴衰荣辱,荡气回肠。在她如此漫长的岁月中,演绎着一个王朝的如日中天;清王朝的12位皇帝,文治武功各有千秋。在他们离去的背影中,浸染着一个帝国的沧桑日暮。那么,清朝何以统治中国长达296年?它又为何丧权辱国、走向衰亡?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究竟留给后世怎样的记忆?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与我们一同回望那个远去王朝的背影,纵览清朝296年的风云变幻。

“捐纳”就是买官卖官,清朝叫“捐纳”。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