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殿试考的,结果取中了,就叫“进士”,进士分三等,叫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就是三个人,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前三名由皇帝亲自定,考官把参加殿试的考卷大约选出十份,送到皇帝面前,由皇帝最后前三名,出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在科举考试的时候,连中三元是很难的。就是乡试的时候,我得了解元,会试的时候,我得了会元,殿试的时候又得了状元,就是连中三元,三个考试都考第一。整个清朝入关后268年,得三元者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人他是得了解元和会元,乾隆说,这个人连中两元了,就让他连中三元吧,他就连中了三原,这是很侥幸的。
清朝的科举考试,一共进行了112科,大体上三年一次,有时候也加科,就是加一次考试。参加考试的人数很多,你像光绪九年,参加会试考试是16000人,取中者,考中的308人,比我们今天高考难多了。清朝112科进士,总共多少人呢?总共是26846人,平均大体上一年100人。道光以后,中国人口四万万,每年平均取一百个进士,可见考试之难。乾隆的时候有一个特别规定,就是台湾到北京来参加会试的,它有一个规定就是每十人取一人,是比较优惠的一个条件。
清朝的进士的考试最低的一次是81个人,最多的一次是399个人,就是每年数字不完全一样,平均算起来大体上每一届就是每一科,大体每一科300人上下,所以考进士是很难的。进士里面得了状元就更难了,状元里面有很多的故事,我举几个例子跟大家说一说。
第一个,状元叫孙承恩,这是顺治的时候得的状元。殿试的时候取十名考卷送到皇帝面前,请他前三名。这里面有一个人叫孙承恩,推荐他做第一。顺治要他做状元的时候,突然想起个事情来,前一个时期流放了一个人,发配,那个人叫孙旸,这个人和孙承恩是不是一家人,如果是一家子这事就值得考虑了。顺治拿不定主意,他就让大学士王熙快去访查,大学士王熙接到顺治的指令之后,很快地骑着马就到了孙承恩的寓所,把刚才的事情如实地告诉孙承恩,王熙说:“今升天沉渊决此一言”,就在你这一句话。孙承恩想了想说:孙旸和我是一家人。王熙觉得很遗憾,这件事情只有顺治皇帝、他和本人知道,别人都不知道。你这句话决定你一生的命运,说你再慎重考虑。孙承恩说:就这样吧,我要忠诚,要如实地报告,我和孙旸是一家的。王熙非常惋惜,认为状元这下肯定在那不行了,打着马就赶紧回到皇宫。这个时候,顺治正秉烛在那等待王熙的回答,王熙回去以后给顺治如实奏报,顺治说这个人很忠诚,很正直,就是他了,做状元。
康熙的时候,状元还有一个事情,就是李蟠,蟠桃那“蟠”。殿试的考试在太和殿,前面考试,站着,阴历的三月还是很冷的,在那儿做文章,有的人就吓得直哆嗦,旁边还有兵看着呢。规定的时间,李蟠没有答完卷子,就催他交卷。他就跟旁边那护军一边哭着,一边央求:他说一生事业就在这一会了,请你宽限。这个护军就没有继续催他,就让他把卷答完了,交卷的时候已经四更天了。这个事情就报告给康熙了,康熙一看,他答的卷子答得不错,很好,而且觉得这个人是用心良苦,非常执著,了他做了状元。
我再举一个例子,就是乾隆的时候,有一个状元叫王杰,我在讲嘉庆和道光的时候提到这个事情,考官们奏到乾隆的时候,奏报拟定状元第一名叫赵翼,第三名叫王杰。乾隆在要状元的时候就问说:赵翼什么地方人?考官答:赵翼是江南人,说王杰什么地方人?王杰是陕西人。乾隆说:江南状元很多了,陕西一个状元还没有呢,就让王杰做状元。于是就了王杰做状元,赵翼由第一名就变成第三名。我在这里补充一句,有清一代出状元最多的是江苏,一共49个状元,河南、陕西等只有1名状元,陕西这名还是王杰,乾隆特意了一个,否则陕西在清代就没有状元了。
我在这里面再插一句,我在讲到道光的时候,我提到就是王杰是陕西韩城人,还有一个人叫王鼎,是陕西浦城人,王鼎到北京来参加科举考试,王杰这时候已经是状元了,就跟王鼎说,说我们是同姓,我们是同族、同乡有什么事情尽管说,意思是说我可以适当的关照,王鼎很正直说我就要凭我自己本事考,就没有考中,后来又参加考试,考中了,王鼎就成了进士。
我在电视讲完之后,陕西韩城教育局的一位先生给我来封信,说王杰是我们韩城人,王鼎是浦城人,他们俩你怎么说是老乡?你怎么说是同乡呢?我给他回了封信,我说在清朝韩城和浦城属于同一个府,叫和州府,我说从你们陕西韩城县来看不是老乡,从北京来看同省、同府,当然叫老乡了,假如说到了国外,那河北和河南也变成老乡了,就是从什么角度看,所以王杰这时候在北京已经做了状元了,后来做了大学士了,所以他跟王鼎说我们是同族、同乡是完全可以的。
状元还有故事,光绪的时候,光绪有一个人叫王寿彭,福寿的“寿”,正好赶到慈禧六十大寿的时候,主考官觉得“寿”字很吉利,把他提到第一名状元,他后来就了状元。他是因为这个“寿”字得益了,变成状元了。
光绪的时候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叫骆成骧,这个人在最后殿试的答卷里,慷慨激昂,热情的陈词,其中有一句话,叫做“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光绪看到这份考卷,这时候正好甲午战争打败了,光绪心情也不好,见着这个人热血爱国,很感动,就了他做状元。
还有清朝的末科状元叫刘春霖,就光绪三十年,最后一科的状元。这个人考状元的时候,就是殿试的时候,这年大旱,他名字叫刘春霖,春天的甘霖,就了状元了。那有人说这太侥幸了,哪有一个名字好就得了状元了,不完全这样。因为考卷能到前十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殿试这个时候三百多人,三百多个进士,在殿试、会试三百多人,在这里到前十名就不容易了,前十名再推荐到前三名也不容易了,所以这里面可能有一偶然,但是也有它的必然。
清朝科举制度也存在很多的弊端,突出表现在叫做“科场案”,清朝大的科场案有三次,一次就是顺治14年的丁酉科场案。这个案子发生在江南,江南的乡试主考官,姓方,叫方犹,副主考官姓钱,叫钱开宗。考完了之后,士子大哗,集体到文庙去哭庙,殴打帘官,巡逻的,门帘的“帘”,殴打帘官。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