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比李世民指挥部队平定各路农民起义与割据的小军阀更为战功卓著,意义非凡。
平陈和治理江都是杨广即位前最辉煌的时日,但是后世史书对这一段史实却语焉不详,对他即位后的荒暴虐却大加渲染,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正如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说的那样:"某朝的年代长一,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杨广越是辉煌的历史在唐所修的史书中越是轻描淡写。但是不管后人如何忽略杨广的业绩,真实的历史却不容抹杀。杨广平陈后,声望一日胜过一日,太子杨勇与其相比更显不如。在嫡长制下,才能出众的庶子处在一种相当尴尬的境地,身为太子的杨勇眼见杨广声望高于自己,危及自己的太子地位,又怎会对他没有猜忌?我们不知道这个猜忌从何时开始,但是很肯定的一就是杨广本人是难以忍受这种猜忌的,他如果不想在猜忌中郁郁而终,就只有选择铤而走险的办法,就如以后的秦王李世民、燕王朱棣那般与太子抗衡。
杨勇无法与杨广对抗。他先前的猖狂举动本已让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不满,对手杨广又素有谋略,更何况杨广还多了杨素等人的支持。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是隋朝的权臣,史书称其"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属文,工草隶,颇留意于风角。美须髯,有英杰之表"(《隋书·杨素列传》),同时多有战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统帅。
在这等形势下,杨勇的太子位自然是岌岌可危。最后突厥侵犯边境,杨广又任行军元帅,大胜而归。这次胜利,让隋文帝下了决心废掉太子杨勇,立杨广为皇太子。当了太子的杨广并没有恃宠而骄,为人反而更加谨慎。又立下"出舍大兴县"、"巡抚东南"大功。杨坚对他甚为满意,每次到仁寿宫避暑,都命令杨广当监国。
公元604年六月,杨坚逝世。七月,杨广在仁寿宫即位,年号"大业"。对于杨坚之死,后人颇多猜测,认为是杨广暗中杀害。但是对杨广诸多诟病的《资治通鉴》也只记载道:"秋,七月,甲辰,上疾甚,卧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欷,命太子赦章仇太翼。丁未,崩于大宝殿。"丝毫也未提及是杨广杀害了杨坚。
历史上每一次新王朝取代旧王朝都有一次血腥的战争,素以明君著称的李世民连史书都明确记录了他弑兄杀弟囚父的恶迹。杨广究竟是不是杀害了杨坚是历史上的一个谜,但是后人却将这事大加演绎,使得杨广弑父成为了想当然的"事实"。
3.功比大禹
欲图建立丰功伟绩的杨广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这条运河便是有名的京杭大运河。不过,这条至今发挥着作用的大运河却是后代史书诟病杨广的一大罪状。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杨广即派杨素等人负责修建洛阳城。这个举动成为了隋朝败亡的第一个因子。对于建都洛阳的事情,史书上并没有提及他们内部有何争议,可见建都一事是得到群臣响应的。历朝历代,对于首都的选择都有着复杂的原因,其一是政治选择,首都离王朝最大的威胁源头不能太远,便于迅速获得信息,有效指挥军队;其二是经济选择,首都离富裕的地区不能太远,便于获得财富和物资。总体来说,政治因素始终在经济因素之上。
杨广即位后的大隋,虽然已经统一了全国,但是北方突厥的威胁依然存在。隋文帝当初在择都时选择长安也是为了防患突厥,但是自陈被灭,长江以南的陈版图纳于大隋,整个帝国的经济重心便转移到了江南以南。而且首都长安在西北面,往东的路不太畅通,影响了国家政令的畅达。洛阳则处在国家的中心地带,可以有效地治理江南,控制北方,巩固国家。还有,在长安的时候,各地的粮食运往长安费时费力,到了洛阳则可以很方便地取得粮食,也相应地减轻了百姓负担。再加上杨广本人对江南的偏爱,设立东都洛阳势在必行。
但是,营造东都洛阳的工程是极其巨大的,当时兴修东都用了一年时间,每个月都派遣两百万工人修建。东都洛阳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围有七十里长。里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门办公的地方。再往里,就是宫城,周围有三十里。同时杨广还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嘉木异草、珍禽奇兽,输往洛阳充实各园苑。又在洛阳西南筑西苑,周200里,苑内有海,海中有三神仙,离出水面百余尺,殿堂楼阁,穷极华丽。这样浩大的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除此之外,杨广又令人在江都营建宫殿和城市,把江都建设成为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这样就更加有效地控制了南、中、北的广大地区,在两都的巩固中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力促进了统治阶级官僚机器的高速运转。东都洛阳建成后,杨广还邀请少数民族的酋长和客商来洛阳参观,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原经济文化的繁荣,同时,将大隋盛名远播于外。总之,东都的营建,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使洛阳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就在同一年,洛阳开始修建大运河。
大运河工程浩大,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后世有人认为隋亡的一大半原因是因为修建大运河。杨广为什么要修建大运河呢?
大运河的名称有很多,通常的叫法是"京杭大运河",或简称"京杭运河"。学术界也曾叫其"南北大运河",隋朝杨坚开凿的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通济渠、永济渠,又被称为"隋唐大运河"。民间则往往简称为"大运河"或"运河"。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