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历史进入大隋,天下大一统的局势已是不可阻挡。隋文帝杨坚曾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杨广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巩固大隋帝国的统治,使山东、江南之粟能不断地供应关中,以保证中央官僚机构的需要,在隋文帝杨坚开挖广通渠的基础上,又三次开凿运河。
公元605年,杨广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改造邗沟。公元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公元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用了六年的时间,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305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杨广在修运河的同时,还在运河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运河沿岸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大运河连接了黄河、长江、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从南到北构成了南北水道运输网和灌溉系统,使贯穿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省的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从而也就有效地巩固了长安、洛阳两都的地位,密切了中央同地方的联系,强化了中央对全国,特别是对江南和关东人力、财力的控制。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各地,特别是运河两岸城镇的兴起,如杭州、江都、楚州、汴州,等等。从长安到洛阳至江都,沿途虽设有离宫40余所,但每一所离宫就是一个驿站水运码头,形成一个新的城镇,也就是一个新的贸易中心和人文荟萃之地,从而有力地加强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大运河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后,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
史学家们在评价杨广时把他修建大运河的这一举措与秦始皇修建长城相比较,实际上大运河的作用远比长城的作用更为重大。长城只是当时为了抵御胡人而建,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作用,而大运河贯穿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古老的文明,促进了南北文化经济的发展,并且在千百年后仍旧在为民造福。
杨广在同一年兴建了东都洛阳和大运河这两大工程,虽然是从远处着想,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杨广在即位之初就接连修建这样的两个大工程是不明智的,虽然杨广在位之初大隋国力非常强盛,甚至胜过了贞观之时,但是长年的劳民伤财使得国力亏损,据载,当时大修运河时"役工死十四五",重修山阳渎也动用了十余万民工。开永济渠时,动用了河北的百余万民工,男丁不够,就抓女工上河。河工在五万名监工监督下日夜劳作,动辄受"枷项笞背"的处罚,弄得许多人卖儿鬻女,家破人亡。而后人对杨广的评价也就从他即位后的第一年修东都和大运河开始了评判性的篇章。
不过,自唐后的多数人批评杨广修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好到江都去游玩,纯粹是为了个人享受而不顾百姓死活,未免又太狭隘,太不公正了。的确,杨广曾乘四层高的龙舟,从京城浩浩荡荡地南下江南。在这途中消耗了民脂民膏是不争的事实。倘若从百姓的个人性命着眼,肯定是大错特错,但是从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着眼,就会发现当时南方分裂中国已经有了数百年历史,杨广作为中原皇帝下江南,绝对不只是出于个人享乐,他巡视江南的目的是出于对江南的重视和统治,这比起泰山封禅炫耀其功的那些皇帝实在是好得多了。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皮日休·《汴河怀古》)若不是杨广龙舟巡江南做得太过张扬,若不是大隋后生内乱而灭,杨广修大运河可与大禹论功的事情还会被后人那般批评吗?皮日休说隋朝运河的开凿"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杨广倘若知道隋会被灭,恐怕也不敢在自己即位之初就大修工程吧?
4.圣人可汗
突厥启人可汗上表隋炀帝杨广曰:"大隋圣人莫缘可汗怜养,百姓蒙恩,赤心归服,或南入长城,或住白道。染干如枯木重起枝叶,枯骨重生皮肉,千世万世,长与大隋典羊、马也。""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圣人可汗。今是大日,愿圣人可汗千岁万岁常如今日也。"表达对隋朝的尊服。唐太宗李世民曾被尊为"天可汗",但是这意义肯定是比不上杨广的"圣人可汗"的,就如秦始皇统一了中国首称"皇帝",后来的皇帝再统一中国,再自称皇帝,其意义都无法比得上他。
就在大业元年——杨广即位的头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他率军进至距契丹大营50里处,突然发起进攻,大败契丹军,俘虏其男女4万余人。隋朝阻止拖延了契丹的崛起强大。对比前面的兴建东都和修大运河,不得不感叹隋朝的国力之胜,据史料记载,修东都和大运河时除了百姓之外还有大量的士兵,但是在同一年隋朝居然还有余力去打败契丹。
不久,与隋朝结为联盟的突厥在败了契丹后转而入侵隋朝内地。为了巩固边防,杨广下令在隋文帝581年、585年、587年修筑长城的基础上,又相继两次修筑长城,以固疆防。公元607年8月,隋炀帝杨广率甲士50余万,马10万匹北巡,"旌旗辎重,千里不绝",目的是威服突厥。隋朝大军从洛阳出发,经涿郡,再至榆林,达启民可汗王庭。沿途歇宿时,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活动房屋"观风行殿",殿内能容纳几百人,且可随时装卸,行殿底下还有轮子滚动。启民可汗等酋长视此行殿,"惊以为神,每望御营,十里之外,屈膝稽颡,无敢乘马"。随后杨广又在启民可汗王庭召开了3500名部落酋长的会议,并以仪卫大帐向诸部首领夸示,使"诸胡骇悦,争献牛羊驼马数千万头"。
杨广为什么要北巡呢?
杨广的北巡起到了震慑突厥的作用,从此后突厥可汗以及周边的高昌、伊吾、党项等相继来朝。突厥等国与隋的政治、经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