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龙腾小说 > 识魅(民俗怪谈) > 巧诈不如诚拙4

巧诈不如诚拙4

是给我切成块……”

话虽如此,她还是一口咬了下去,满口清甜的果汁,不胜芬芳。

男人从善如流地笑:“第一次给人当秘书,缺乏经验,麻烦你多指点。”

谢萦也有点绷不住了,乐了出来。

远山青翠,流云悠悠,坐在田埂边,虽然是有目的的行程,却莫名像是惬意假日,心情也不由得悠闲起来。

少女把脐橙上的叶子拽下来,在地上划来划去:“哎,兰朔。”

“怎么了?”

“我怎么感觉你每天都很闲啊,你不是个什么……什么基金的执行主席来着?”

“有职业经理人,我又不需要事事过目,”兰朔随口道,又笑,“而且搞金融哪有跟你出门长见识?”

这么想想,他好像是比鬼车有用多了……

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麻瓜,他知道的事情的确不多,但凭着在人类社会里的满格战斗力,还真就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在古镇上,她去砸青财神像的时候,如果叫的是他陪同,可能后面那一系列事故也就不会发生了。

谢萦清了清嗓子:“行吧,看在你最近指东不打西的份上……给你发点工资。”

带资应聘的秘书闻言偏头看她,少女眉眼弯弯地笑,把玩了半天的叶子往他手里一塞,“收好了啊,攒够七片,我就帮你的忙,去查你叔叔的事情。”

*

沿着长江一路向西,两人走了一周,录音文件加起来好几个G,始终没什么收获。不过乡村风景如画,权当是旅游度假,谢萦倒也不着急。

第八日上,他们到达了归州镇的清林村。

江天接壤,山石险峻,西陵峡两岸,一片如画景象。

在秭归众多村镇里,清林村算是很有名的,这里号称“谜语村”,盛行字谜,前些年入选了国家首批非遗,旅游业发展得很旺盛。

也是因为热闹。清林村人口明显要多一些,不过谢萦问了一周,已经对普通山歌号子完全没有兴趣了,便开门见山地问,当地有没有什么迷信的说法。

村口晾衣服的大爷咂巴着嘴,说这事她得去问陈嫲嫲。

因为,陈嫲嫲是个“过阴人”。

所谓的“过阴”,又叫摸瞎,说的是活人去阴间走了一趟,算是通灵的一种。

在大爷绘声绘色的讲述里,陈嫲嫲四十年代生,据说生下来的时候不会哭,脸也发青,接生婆还以为婴儿死了,可颠一颠,又分明还喘着气。

长到十五岁,她突然发了场高烧,四天四夜不退,那年代也没什么抗生素,赤脚医生说这样不死也得烧傻了。

家里都已经开始哭天喊地,没想到第五天早上,她奇迹一样退了烧,神志也没半点问题,说自己不是生病,而是在梦里去了趟阴间。

那个年代,乡村里还很信这样的说法,之后谁家有人得了怪病,都会请陈嫲嫲去看看,走一趟阴间,看看病人还有没有救。

后来医疗条件好了,就没人再请陈嫲嫲了,不过她家似乎确实是有些逢凶化吉的运势。

——2005年的时候,米仓口一艘货轮失事,船员只救上来两个,里面就有陈嫲嫲的孙子。

谢萦心中一跳,意识到,他们只怕终于找对地方了。

陈嫲嫲是个其貌不扬的老太太,谢萦二人找上门去的时候,她正趿拉着塑料拖鞋,在门口晾辣椒。

谢萦说完了来意,再加上“诚意”表达得十分到位,老太太让他们进了家门。

桌子上摆着一只相框,照片上的年轻男人穿着船工服装,大概是陈嫲嫲那个从事故中幸存的孙子。

婆婆干瘦的手指着照片,说:“那就是你们说的咧,脬子滩,是不是那个事?”

她的口音有点重,谢萦没听清,本能地追问:“什么滩?”

陈嫲嫲重复了好几次,谢萦和兰朔都是一脸茫然。她又不会写这个字,最后还是到隔壁,指了院里养的猪仔,连比带划才说明白。

所谓的脬子,其实就是是猪的膀胱。

脬子有一定入药的功效,但放在以前,物质匮乏的时候,因为它韧性强不易破,一般是被用来做热水袋的。里面满满当当灌了热水,很久也不会变凉。

——怎么会有人给一处水滩起名叫“脬子”呢?

不过无论如何,他们可能离那个答案已经很近了,谢萦暂且按捺了好奇,请求陈嫲嫲再多说些关于“脬子滩”的事情。

陈嫲嫲却摇了摇头,说脬子滩的事,她现在是说不出来的,得需要过一次阴。

*

门窗关紧,又闭了灯,老太太盘腿坐在床上,闭着眼睛,一动不动。

两只塑料拖鞋摆在她床下,一正一反,据说这代表着一脚踏进阴间,再返回人间,如果两只鞋冲着同一方向,过阴的人就回不来了。

谢萦和兰朔屏息静气地坐在一边,兰朔就不用说了,谢萦也没见过这种“通灵”的场面,一时间又是忐忑又是期待。

不知静了多久,久到两人都有些怀疑她是不是睡着了,陈嫲嫲突然开口,发出“啊”的一声大叫。

这一声把两人都惊了一跳,还以为是她出了什么事,谢萦差点直接冲过去——而陈嫲嫲又接连叫了几声,有时“啊”,有时又“呦”“喝”“嗨”,像是在吆喝一样。

语调高亢,短促有力,像唱歌,但空有节奏,调子却很乱,不如说是一声一声的呐喊。

两人不明所以,但也只好坐在原地听着。

婆婆吆喝了几句,曲子开始渐渐有了调子,直到连绵的、意义不明的呐喊里,突然出现了一句连贯的、清晰的词语。

“脬子滩,鬼门关!”

一句歌词出口,电光火石间,谢萦终于明白了她在唱的是什么。

“这是船工号子!”

船工号子是河上船工劳动时吆喝的曲子,叫“号子”比起曲调,本来就更更注重节奏和呐喊,像口号。

婆婆紧闭着眼睛,声音嘶哑地喊叫着,短促的“呦”“喝”“嗨”之中夹杂着歌词。

一声的号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