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摄政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当时在清朝的范围内应当说是最优秀的。所以清朝皇位继承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贵族公推制,推选出来的首领在当时来说是最优秀的人选,这样就保证了清初的事业发展壮大,一直到入关,定鼎北京、统一中原。
第二,皇帝遗命制。顺治临死之前,皇位谁继承?顺治和他母亲孝庄太后商量,还征求了部分的大臣意见,包括耶稣会士汤若望的意见,决定由康熙继承皇位。就是顺治临死之前遗命皇位继承人。事实证明康熙这个皇帝还是称职的,是一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君主,康熙临死之前皇位怎么办?我们在雍正那讲里讲过了,有争议,今天我们按照《清圣祖实录》的说法,就是遗命由雍正继位,还是皇帝遗命制。皇帝遗命制,就是两个皇帝,一个康熙,一个雍正,这两个人在当时皇子中应当说是很优秀的。
第三,秘密立储制。雍正鉴于他继位的时候兄弟相争的惨痛的教训,改了办法,用秘密立储的办法。他后面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都是用秘密立储的办法。秘密立储的好处是避免了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互相厮杀。但是,也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皇位继承完全由皇帝一个人秘密决定。我认为这种办法比努尔哈赤、皇太极时候的公推制是一个退步,比顺治和孝庄太后遗命制,也是一个退步。因为顺治和孝庄的时候还是经过商量的,康熙晚年也经过商量了,他要大臣们,你们每个人写一个条子,建议谁做皇太子,他还参考,也征求意见。雍正改了办法了,一个人秘密决定。乾隆还好,嘉庆还勉强,道光就差一,咸丰就选人不当。
第四,懿旨定储制。慈禧太后她传旨,她定了三位载湉、溥儁、溥仪。慈禧选人的标准,是在爱新觉罗家族和叶赫那拉氏家族,两个家族的交叉上选人,典型的任人唯亲。这是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一大倒退。慈禧选了一个4岁的光绪,还有一个3岁的宣统。大家知道,清朝入关以后是十位皇帝,孩童皇帝占了5位,顺治6岁,康熙8岁,同治6岁,光绪4岁,宣统只有3岁。我们把视野再放宽一,这个时候世界上是个什么情况,西方是个什么情况?西方世界的潮流叫做资本主义工业化,资产阶级民主化。英国、法国、美国等等,它实行议会制,实行责任内阁制,跟慈禧、同治、光绪同时的西方国家,德国是俾斯麦完成了德国统一,日本是伊藤博文,美国这个时候是林肯,清朝是谁?清朝对手已经不仅仅是太平天国和义和团了,清朝的对手已经是西方列强了,八国联军,八个西方的殖民者打进来。清朝主政的慈禧太后和光绪,4岁,宣统3岁,慈禧没有文化,有人打电话跟我说慈禧很有文化,字写得很好。慈禧作为一个女人来说,我认为是优秀的,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说,作为一个四万万人口,一个国家的决策者来说,慈禧是不够格的。慈禧的懿旨朱批我看过,错字连篇,字写得不成样子。慈禧不懂工,不懂农,不懂军,不懂商,四书五经可以说十三经她看不懂。她的生活范围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到了外地只有两次,一次是承德,一次是西安,还是逃难。清朝这样一个慈禧太后,加上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3岁的宣统,去对付西方列强:伊藤博文,俾斯麦,这时候美国是林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但是这个时候英国是实行了内阁制,实行了议会制。但是维多利亚女皇她有个规定,她不干预宪法和国会。从清朝皇位继承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出来,不要说是民主了,就是清朝贵族里面也没有民主,努尔哈赤、皇太极时候清朝贵族可以讨论,平起平坐,你的意见我不赞成,我可以反对。顺治、康熙的时候,贵族也还可以讨论一下,到慈禧这时候不行了,议政王、恭亲王奕訢跟慈禧对话,慈禧不高兴就说:我革了你,亲王就革了,议政王就革了。我们可以想一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这么一个潮流,而清朝皇位继承路子越走越窄,最后走到一个死胡同。在这种情况下,选出了一个3岁和4岁的最高国家决策者,最高立法者,最高大法官,最高祭祀者,自己都不能亲自去祭祀,还得别人去代替,怎么能够对付西方列强?所以我说到清朝末年,清朝帝国这个大厦,它那个宝失去了光辉,这是上层,我们再看看下层。
二,八旗制度的历史弊端。八旗制度是清朝一个最根本的社会制度,前世没有,后世也无。八旗兴盛,清朝发展,八旗衰落,清朝灭亡,可以说八旗兴则清强,八旗衰则清亡,八旗制度是清朝统治者的社会基础。这个社会基础是怎么发展的,是一个什么样状况?我先把八旗制度介绍一下。早先女真人打猎的时候,十个人一个小组,每人一支箭,其中有一个人拿大箭,满语叫牛录。这十个人得有一个组长,组长满语叫额真,就是主,所以这个十人长就叫做牛录额真。大家一块围猎,努尔哈赤兴起之后,他有一个军队,军队组织怎么办呢?它就借用了女真人打猎的时候这个牛录组织,加以改造,加以扩编。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就整编成四旗,每三百人设一个牛录,每五个牛录设一个甲喇,每五个甲喇设一个固山,三级组织,首领叫做就是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这是满语,后来就把它翻译成汉语名字了,牛录额真叫佐领,甲山额真叫参领,固山额真叫都统,就是都统、参领、佐领,三级组织。一个牛录大约三百人,一个甲喇大约,乘五,一千五百人,一个固山再乘五,大约七千五百人,这是个规定的数字,实际数字不是这样的,有的多一有的少一。开始都是满洲人,所以叫满洲八旗。后来又增加了蒙古八旗,后来又增加了汉军八旗,三八二十四个旗,叫法,当时的叫法叫做: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我们现在有时候叫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也可以,严格说叫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那旗的颜色呢,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我说的是最后的,开始就四个颜色:黄、白、红、蓝,整个一个色。那后来增加到八个旗,这旗的颜色就镶个边,镶黄、镶白、镶红、镶蓝。这样就变成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八个旗。
这一个旗,这一个牛录有多大的官,他们经常问,相当于现在什么?三百个人,相当于是现在是一个营吧,那一千五百人相当于一个团,七千五百人相当于一个师。当时不是这样的,当时军队少,当时都统是一品官,一品,和部长,和上层是一起的。所以我说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牛录额真,就是佐领三百人,至少相当于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