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龙腾小说 > 清十二帝疑案 > 清十二帝疑案之总说

清十二帝疑案之总说

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就清朝捐纳制度的弊端,它开始是捐虚缺儿,不捐正缺儿,开始捐副的,你比如知县捐县丞,县丞二把手没有实权,你捐了之后你没实权,后来捐正印,知县就有权了是不是,下面接着讲捐纳制度的弊端。

第一,在财政上,饮鸩止渴。捐纳的本来的意思是解决财政上不足,捐的结果一时财政稍好一,但是,是饮鸩止渴,后患无穷,我举一个例子,乾隆时候打仗,前方粮食不够,运输有困难,就捐粮食,捐一个县官,四十担米,捐一个京官二十担米,有些人,北京市有米,吃钱粮,用那个老陈米凑二十担捐个京官,用老陈米凑四十担就可以捐个县官,捐完了县官就搂,搂可不只那四十担米,你搂一个知府,捐一个知府就是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后来捐的钱入国库的就越来越少,地方分流,但是捐的官很多,越捐越滥,所以就饮鸩止渴,有人建议可以采取别的办法,第一节省,第二搞贸易,增加收入来补充国库,皇帝不同意,就还是要捐,这是一,在财政上饮鸩止渴。

第二,在文化上,斯文扫地。本来通过科举考试从秀才、举人、贡士到进士,进士还不能马上做官,还要等一段时间,因为有缺儿才能做,才能熬到一个知县。清朝考进士参加会试的最小的年龄是十五六岁,最大的年龄是103岁,就是参加会试考试,那考中进士的,最小的年龄是24岁,于敏中后来当了大学士,这是聪明绝的人,最大的年龄,考中进士的最大年龄是59岁,平均年龄35岁,这是宋元强先生他写了本书,叫《清朝的状元》做的统计,最大的年龄59岁考中进士,再等个一两年,才能开始做知县,一辈子,不是十年寒窗,一辈子寒窗,中一个进士,才可以做一个知县。你花了二十担米就做一个知县,还去搂钱,那不是斯文扫地吗?一些知识分子十年寒窗,穷经皓首,考个举人、进士,你这花一银子就得到一个举人、进士。甚至还有白丁,花钱买了一个笔帖式,文秘翻译,贪了钱,再花钱再买一个县丞,搂了钱,再花钱买个知县,搂了钱再花钱再买一个知府,再搂钱、再花钱买个道员,这不是斯文扫地吗?雍正的时候,曾经觉察到这个问题,买了1100个监生让他们考试,结果900多人全不合格,1100人考试,900人全是假冒伪劣。太学的学生白丁,花钱买了白丁,一考试900多人不合格,1100人900人不合格,所以捐纳制度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亵渎。清朝有个官员叫花沙纳他说了一句话,他说捐纳是“贻人口实,骇人听闻”,你甘肃这么一个省,短短的时间,捐了一万多个监生,你不是泛滥吗?

第三,在吏治上,贪污腐败。他买一个官,买一个知县要4600两银子,知县的薪俸是60两银子。做了知县就贪,先把成本还上,再贪,贪了再买知府,买了知府贪了钱把成本还上,再买道员,形成吏治腐败,贪污成风,有一个人,这人叫黄纯祐,他这个官员捐纳之间要有中间人,他就是中间人,来做这个事情,查出来的交通关节得到的银,白银20万两。所以清朝有人说:“部院衙门之大弊,无过于捐纳一事”,这是王鸿绪《密缮小折》里讲的话,捐纳制度泛滥的结果,是官员腐败,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清朝不清。

第四,在政治上,丧失民心。开始就认识是一个官员捐纳的事情,这个事情天长日久,从南到北,从地方到中央,最后就变成一个政治问题了,因为贪官比较普遍,贪污比较严重,贿赂比较猖獗,最后就变成一个政治问题了。所以清朝人他自己说了句话,他原话是这样子,他说,盗贼之起,由于吏治之坏,吏治之坏由于捐纳之滥,捐纳滥造成吏治坏,吏治坏,它叫盗贼蜂起,就是民变四起,你这个县官,你贪得太厉害了,你就官逼民反,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官逼民反,就变成政治问题了,这么严重的问题不是没有人提,有人提。

我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叫贺世盛是一个书生,他写了一个小册子,痛斥捐纳之弊,26页,毛笔字26页,没有多少字。县官知道了,这个人是湖南耒阳的,耒阳县知县知道了,就把这个贺世盛抓了,抓完了以后就严刑拷打,问他,你说捐官,谁捐官了?谁的官他是花钱买来的?卖官那人是谁?中间联络那人是谁?他不能确指其人,他是笼统地揭发捐纳制度的弊病,县官呢,就给加了一个罪,县官给贺世盛加了一个罪名,八个字,叫“妄诋朝政,肆其悖逆”,就是大逆不道,完了就上奏,本人凌迟处死,他自己的儿子,他兄弟的儿子16岁以上处斩,16岁以下和妻子给功臣家为奴,就报到北京了,朝廷九卿科道会议讨论,和珅等四十个大员签署同意,最后报到乾隆那儿,乾隆怎么批呢?乾隆八个字,“特宥赦之,改为处决”。乾隆皇帝很宽宏大量,不要凌迟了,斩首就可以了,还是处死了。乾隆皇帝你想一想,捐纳制度有什么弊端?开朝廷会议讨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进行改革?没有,把其批评的人杀了,这就是文字狱,因为文字招来了祸,牢狱之灾,头被杀掉了。

清朝的皇帝没有吸取正确的意见,废除捐纳制度,而是对批评捐纳制度的人以杀头来进行回答,结果,问题愈来愈严重,朝政腐败,民心丧尽,所以,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辛亥革命的起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就深得人心,结果,清朝不与时俱进,改革科举制度,也不与时俱进,废除捐纳制度,再加上其他的原因,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最后,科举制度,捐纳制度,随着清朝的灭亡而告终。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