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龙腾小说 > 清十二帝疑案 > 清十二帝疑案 皇太极

清十二帝疑案 皇太极

江地区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的努力,黑龙江的上游、中游、下游都归附了清朝,我这里举一个上游的例子,上游主要是索伦部,索伦部一个首领叫博穆博果尔对皇太极不是很服气。皇太极就决定出兵要把黑龙江上游地区完全归附,第一次出兵得失相当,第二次出兵可以看出皇太极的谋略。他采用“声南击北”的一个策略,就是南面出兵来打,派了一小股精锐的蒙古骑兵后面,抄他后路,他想我往南打的时候,你必定往北逃,逃到齐洛台的地方,就是今俄国赤塔,就把博穆博果尔捉获。到这个时候皇太极实际控制的地域黑龙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皇太极经过向东、向西、向南、向北四个方面用兵,两代人的努力,到了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初三,皇太极正式宣告,说:“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就是说清朝实际控制疆域东起鄂霍茨克海,西到青海,南临长城,北跨外兴安岭,西北至贝加尔湖,东北到库页岛,面积大约500万平方公里,和明朝当时实际控制的面积大约相仿,这个意义很重大,后来清军入关就没有时间再往北用兵了,顺治、康熙的雅克萨之战都是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基础上,我们今天东北的版图基本上是皇太极、努尔哈赤时期奠定的。

四、善于学习,长于谋略。

一、善于学习。善于学习是皇太极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心智高下,事业成败民族盛衰,国家兴亡的一个重要因素,我想举文化政治军事三个例子。先举文化的例子,皇太极自己精通满文,略通汉文,他下令巴克什达海等翻译汉文的书籍,譬如说历史类,《金史》、《通鉴》;经书类,《论语》、《孟子》,军事类《素书》、《六韬》;小说类《三国演义》《水浒传》,皇太极是愿意听别人讲《三国演义》的故事,自己也看《三国》,皇太极的实录里面记载有五十多处说他学习的事,朝鲜一个使臣,他接见他,他跟朝鲜使臣讲,关公和黄忠交战易马尚义的故事。在皇太极的推动下,满族的官员很快地加强学习汉族的文化,大大提升了满族的文化素养。政治方面我举一个例子,就是努尔哈赤建立政权的时候,主要学习蒙古的政权的范式,皇太极主要学习中原明朝政权结构的范式,他设立了文馆,相当于后来的翰林院,设立了内三院,就是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相当于内阁。建立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原来八旗包揽一切,现在行政的事务主要归六部,军事的事务重归八旗的都统,八旗的固山额真,就是军事事务重归八旗。还设立两个衙门,就是都察院和理藩院,都察院主要管监察,理藩院主要管民族事务,特别是蒙古事务,还有朝鲜事务,这样皇太极在中央政权机构就建立了三院六部二衙门。三、我举一个军事上的例子,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就是红衣大炮,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吃了亏,有人说被炮打伤了,皇太极不服气,在宁锦之战当中又吃了亏,皇太极非常生气,说:“昔太祖皇帝攻宁远不克,今我攻宁锦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皇太极从战败当中总结一条经验,就是明军有最先进的武器红衣大炮,清军没有,他就要制造红衣大炮,明朝的红衣大炮主要通过澳门从国外进口的,他没有这个条件,只有五年,从1626年到天聪五年1631年,只有五年的时间,就在沈阳仿造成功了红衣大炮,皇太极用这批红衣大炮围城打援,发挥了巨大威力,并且组建了重军,叫“乌真超哈”,后来改成了汉军,从此明军有的先进武器,清军有。清军有的强大骑兵,明朝没有,在力量对比上,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皇太极不仅善于学习,而且长于谋略。

我举三个例子,一设反间计,害袁崇焕。皇太极他们父子在辽西打宁远战败,打锦州战败,再打宁远还战败,袁崇焕守的这个宁远成为皇太极进攻山海关的一个主要军事障碍,军事上除不掉,怎么办?就是用计谋,我刚才讲的皇太极是五入中原,第一次就是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亲自统帅军队绕过袁崇焕的防区,从蒙古间道突破长城,攻陷遵化,直接打到北京。袁崇焕这个时候是在山海关附近,得到军报,日夜兼驰,率领九千骑兵,叫“士不传餐、马不再秣”,到了广渠门外,崇祯皇帝不许进城。十二月初一,旧历隆冬寒天,官兵露宿,兵没有粮,马没有草,同皇太极的军队作战,袁崇焕身上中的箭,像刺猬皮一样,但是打败了皇太极的军队进攻。皇太极惯用调虎离山、围城打援的计谋,把袁崇焕调到北京,完了就用了一个计谋,就是三国演义“蒋干盗书”那计谋。这个计谋原来不知道,后来修《明史》看了满文档案,才知道这个记载,《清太宗实录》有记载,说:“高鸿中,鲍承先尊上授密计,坐近二太监,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纵杨太监归,后闻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主,明主遂执袁崇焕入城,磔之”。就是皇太极抓了明朝太监囚起来,让他的两个将领高鸿中和鲍承先,旁边,中间隔一层破笠墙,大声说,说咱们小声说别让别人听见,说作战的时候,看得“上”,皇太极,和袁崇焕的人有一种秘密的约定,千万千万不能说,咱们小声,实际大声说。那两个太监假装睡着了,听到了,第二天就把太监放了,放了太监就回到皇宫了,就告诉了崇祯皇帝,崇祯皇帝以议兵饷为名,让袁崇焕进城。城门是关着的,袁崇焕怎么进城?把他装到一个筐子里头,袁崇焕是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装到一个筐子里头,用绳子吊到城上,完了到了皇宫平台,崇祯没有议饷,下令袁崇焕逮捕,第二年,八月就在西市将袁崇焕磔死,千刀万剐。皇太极是不费一兵一卒,不用一枪一炮,借着崇祯皇帝的手杀了袁崇焕,这叫做崇祯皇帝“自毁长城”,所以,《明史·袁崇焕传》说:“自袁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我举第二个例子,皇太极对祖大寿。祖大寿是明朝的总兵,袁崇焕死了之后,明朝辽东防线最杰出的将领就是祖大寿,皇太极打祖大寿战不胜,怎么办呢?祖大寿守大凌河城,皇太极派军包围了,围困,长期围困。城里没有吃的杀马,马杀完了,没有吃的,杀弱兵和残兵,没有烧的马骨和人骨做柴禾。祖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